2021年9月25日下午3点,“文明互鉴-多样性的力与美——林国成,姜涛艺术收藏展”在昆明莳季植物客厅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由莳季植物客厅联合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服务贸易专业委员会、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九三学社云南新社员委员会、大象好在、王府井滇池小镇举办。当天下午,来自艺术、植物和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代表汇聚一堂。
展览以美丽的植物配合藏家们收藏的艺术奇珍。莳季植物客厅主人王建钢先生表示,植物唤醒空间,艺术点亮生活。从海洋到陆地,植物静默而有力的履行着“先锋生物”的重任。植物是文明的开端,植物展现着自然哲学。莳植一株植物,本身就是在观察、梳理、欣赏一种生命逻辑关系。中国园林以“道法自然”的手法来创造“第二自然”,传递着“天地人和”的文化内涵。植物给予人类心灵滋养,是唤醒人为空间最好的媒介。植物的进化过程也是一种自然艺术,而植物形态上的美学又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由此诞生的艺术作品展现了生命的无穷张力,也点亮了我们的生活。
开幕活动中,特别茶人李浏华,青年科学家蔡金明,莳季王建钢,典亚艺博中国区经理李易澄,文化贸易学者收藏家姜涛,艺术家收藏家林国成等围绕议题《文明互鉴语境下:古代文明与当代世界的对话》,进行了深入探讨。
东西方文明碰撞火花
艺术家收藏家林国成先生以艺术的交融为例,探讨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他认为在历史的长河里,文明与文明之间如物种演化一般,也在相互促进,不断地演化更替。
从18.19世纪广州出发销售至欧洲的通草画,它向当时的世界呈现了大清的习俗风貌,并留存了很好的视觉资料。同时期日本的浮世绘版画也销售至欧洲,开始了东西方更大规模的视觉交流。而西方传入的博物学科博物画也在亚洲产生影响,以科学观察的态度与需求和东方的工笔画结合,产生了动植物的博物画和东方传统中国工笔花鸟画相互辉映的局面。
由此,林国成先生抛出问题:我们如何去观察?一个多样的自然,一个多文明共存的世界?
他以瓷器为例,梳理了瓷器在文明沟通中的璀璨历史。譬如十五世纪中南半岛的北部绿釉风格陶瓷和云南玉溪绿釉陶瓷有某种神似的关联,文明的多样性与交互之美从未断绝。古今衔接,海宇关联,从日本反映唐人生活的屏风绘画到古滇国青铜器物的当代绘画再创作,还有昆明夏季闻名全国的蓝花楹街景绘画。再由瓷器讲到探索茶马古道上文化贸易的典型——野性云南的茶之道,它们的美学呈席,在本次展览上也会有所呈现。
从通草画看文化贸易
文化贸易学者收藏家姜涛则从文化贸易史实证关系进行了思考,贸易是文明发展的助推器,通草画作为艺术的载体,外销画的存世品及其研究表明西画传入中国的重要途径:东西方文化贸易活动。
外销通草画是欧洲人了解东方古老帝国社会情况的鲜活文本,中西文化贸易过程中,通草外销画的出现和发展完成了西画在中国民间大范围传播的使命。通草画在19世纪中外经贸以及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西方交流的桥梁。
科学精神与文化艺术融合
青年科学家蔡金明则以福楼拜的“艺术和科学总在山顶重逢”作为切入点,向听众们介绍了科学是对自然的理性认知,艺术是对自然的感性理解,生物多样性是对自然的多彩展现。
从石器时代到陶器时代,再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材料科学的发展让人类文明的艺术表现更加多元。科学是理性之美,艺术是感性之美,生物多样性是天选之美,让科学、艺术、生物多样性在这里碰撞美的火花,点燃思想的升华。
开幕活动上,还邀请了一位特别嘉宾——英雄李浏华先生,李浏华先生在现场亲自泡起普洱茶,用植物唤醒艺术空间,这种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展览方式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据悉,本次收藏展将持续一个月(9月25日-10月25日),参观者可以欣赏到绮丽丰富的收藏品,感受文化多样性下凝结的艺术结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